总目录|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2020年总结
《新闻与传播研究》
JOURALISM & COMMUNICATION
2020 CONTENTS
2020年总目录
(注:括号中前一个数字为期号,
后一个数字为该期页码)
马克思主义新闻学
民主知识分子的媒介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——以邓初民为个案的考察(1915-1949)
张原 (1.5)
“学术性新闻”:马克思在《纽约每日论坛报》的社会历史写作
沈荟 熊涛 (9.5)
新闻学
新闻创新研究:概念、路径、使命
王辰瑶 (3.37)
记者角色的地方性实践与记者比较范式的跨文化重构
单波 张洋 (4.5)
新闻学的范式转换:从职业性到社会性
杨保军 李泓江 (8.5)
我国报纸新闻中的情感性因素研究 ——以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为例 (1993-2018)
陈阳 郭玮琪 张 弛 (11.5)
传播学
面容媒介、道德意识与人际交往关系:基于现象学的交互主体性分析
姚晓鸥 (1.53)
“上下交而其志同”:《论语》中的政治信任建构——以政治传播为视野的考察
张明新 陈佳怡 (1.69)
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媒介话语分析:拉克劳与墨菲话语理论的传播适用性
徐桂权 陈一鸣 (2.42)
“物” 也是城市中的行动者吗?——理解城市传播分析的物质性维度
戴宇辰 (3.54)
“有别的他者”:西方视野下的东方国家环境形象建构差异——基于Google News中印雾霾议题呈现的比较视野
徐明华 李丹妮 王中字 (3.68)
非表征理论与媒介研究:新视域与新想象
宋美杰 (3.86)
公共协商与偏好转换: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实验的公共传播
胡百精 (4.21)
从 “十字路口” 到 “中间地带”——英美媒介社会学的边界工作与正当性建构
李红涛 黄顺铭 (4.39)
重复性、创造力与数字时代的情感结构——对短视频展演的 “神经影像学” 分析
曾国华 (5.41)
仪式传播如何影响受众对商品的态度?——卷入度的调节作用
王霏 魏毅晖 蒋晶淼 (5.60)
从边界危机到霸权重构:科恩与霍尔的道德恐慌与媒体研究范式转换
黄典林 (6.5)
偏移的转折点:传播学史上被 “受众民族志” 遮蔽的 “双重转向”
张放 (7.34)
健康意义、另类视角与本土情境——“文化中心路径”对健康传播学的批判与重构
曹昂 (7.57)
心智模型视角下风险认知差距的探寻与弥合——基于邻避项目风险沟通的实证研究
黄河 王芳菲 邵立 (9.43)
月子传授:行动中心的传统传播研究
林羽丰 (9.64)
伊莱休·卡茨与大众传播研究: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演变
展宁 (10.5)
“传播”与“仪式”:基于研究经验和理论的辨析
郭建斌 程悦 (11.21)
媒介化治理——电视问政个案的比较分析
闫文捷 潘忠党 吴红雨 (11.37)
前沿探讨
永恒故事:社会记忆对新闻框架和舆论爆点的形塑——以 “江歌案” 为例
曾庆香 李秀莉 吴晓虹 (1.21)
桥接社群与跨文化传播:基于对西游记故事海外接受实践的考察
田浩 常江 (1.38)
“录像分析” 作为社会研究方法:理论、应用与展望
甘雨梅 (2.25)
整合框架与解释水平:海内外报纸对“一带一路” 报道的对比分析
王丹 郭中实 (3.5)
议题关联与关系建构——《纽约时报》有关中国扶贫报道的媒体网络议程分析
黄敏 (3.21)
社交机器人在新闻扩散中的角色和行为模式研究——基于 《纽约时报》 “修例” 风波报道在 Twitter上扩散的分析
师文 陈昌凤 (5.5)
“新冠肺炎”热点传播看新闻边界的颠覆与重构
蔡雯 凌昱 (7.5)
“信息茧房”学术场域偏倚的合理性考察
丁汉青 武沛颍 (7.21)
泛化与偏见:算法推荐与健康知识环境的构建研究——以今日头条为例
聂静虹 宋甲子 (9.23)
新媒体
究竟是 “网络群体性事件” 还是 “网络公共事件” 抑或其他?——关于“网络舆论聚集” 研究的再思考
董天策 梁辰曦 (1.87)
幽默的“两面性”:社交媒介危机回应的效果与影响因素
宫贺 黄苗红 柯颖妮 (2.58)
乡村居民社交网络使用与人际交往——基于中国 35个乡镇的实证研究
金恒江 聂静虹 张国良 (2.77)
数字化记忆的双重书写——百度贴吧中“克拉玛依大火”的记忆结构之变迁
闫岩 张皖疆 (5.73)
新媒体接触、健康信念与HPV疫苗接种意向
郭小安 王天翊 (6.58)
新媒体接触对社会治理参与的影响研究——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2013-201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
张云亮 冯臖 季芳芳 柳建坤 (7.77)
微信朋友圈的虚假健康信息纠错:平台、策略与议题之影响研究
杨光 闻佳媛 (8.26)
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形成及嬗变 (1994-2019)
彭波 张权 (8.44)
媒介变革视野中的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结构转型
李乐 (9.78)
社会公共事件中网民话语表达框架形成及其影响因素——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视角
毛良斌 (9.95)
“人间烟火”的景象迁移与“现实图景”的双向建构——新冠肺炎疫情下短视频与拟态环境重构
冷凇 (9.111)
社交媒体兴起十年如何影响党报公信力变迁?
张洪忠 石韦颖 (10.39)
冷热媒介:合成语音与真人语音的不同传播效应——基于EEG的实验证据
冯菲 王文轩 修利超 喻国明 (12.5)
传媒法
网络谣言入罪的尺度与限度——以风险刑法为分析视角
冯建华 (2.5)
“层累地” 形成的 “时事新闻”——基于美国版权史判例的分析
许永超 陈俊峰 (3.98)
谣言传播违法与犯罪的成立条件——基于行政法与刑法相关制度比较的视角
罗 斌 宋素红 (5.21)
我国新闻聚合版权司法的问题阐释与解决方略——基于比较法视角
彭桂兵 (6.75)
论私法范畴的媒体权利——基于《民法典·人格权编》 相关条款
陈堂发 (8.66)
全球性抑或属地性:被遗忘权的空间范围争议与执行方案选择
邹举 叶济舟 (8.75)
破解短视频版权治理困境:社会治理模式的引入与构建
冯晓青 许耀乘 (10.56)
网络违法信息传播次数作为入罪标准的困境与出路——基于186份刑事裁判文书和相关司法解释的思考
熊波 (10.77)
“通知—移除”抑或“通知—拦截”:算法时代的选择
刘文杰 (12.21)
传媒经济
中国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资本影响的元分析
来向武 任玉琛 (6.21)
工作、福祉与获得感: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意劳动者研究
何威 曹书乐 丁妮 冯应谦 (6.39)
媒介的货币:“关系-行动”与自由交往——齐美尔货币思想的传播社会学解读
李华君 张智鹏 (10.23)
我国传媒产业关联及其演化趋势分析——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
丁和根 (11.57)
国家与市场之间的“调和人”:传媒转型与治理中行业协会的角色功能
周逵 黄典林 董晨宇 (12.40)
媒体融合与基层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——基于浙江省的探索性研究
韦路 方振武 (12.62)
新闻传播史
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广场作为政治符号的确立——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例
钟靖 (1.103)
伟大的情感:近代报刊的“祖国”话语与意义争夺(1902-1927)
卞冬磊 (2.97)
《女学报》的公共舆论空间与女性主体意识
张新璐 (2.110)
左翼运动中的报业劳资冲突
李秀云 (3.112)
塑造国民智识:近代报刊“缺乏常识”话语的形成
操瑞青 (4.76)
“人身上的血脉”:大革命时期中共党报发行网络
张朋 (4.92)
1934年《益世报》停邮事件考察
吴麟 (4.108)
新旧世界秩序中的“国际五四”——以《大陆报》《字林西报》为中心的考察
田野 李永东 (5.94)
兴盛、改良与管理:20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民营广播中的娱乐节目
朱时宇 (5.111)
施拉姆与中国传播研究:文化冷战与现代化共识
刘海龙 (6.92)
主体呈现与醒世觉述:清末民初报刊漫画的视觉现代性
李培 (6.110)
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宣传再研究——基于日本馆藏档案的考察
赵新利 (7.96)
中国古代历书的编造与发行
汪小虎 (7.111)
“唱新闻”:一种地方说唱曲艺的传播社会学研究
李东晓 (8.94)
新闻界协作:1930年代的上海市新闻记者公会
赵建国 (8.109)
从照相馆到新闻馆:中国近代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形成与发展
路鹏程 (10.110)
报缘政治:冷战阴云下的记者与密使
向芬 (11.76)
“邮发合一”:报纸的上海新“路”
詹佳如 (11.94)
“满洲国” 通信社的“国策性”塑造与实践
孙继强 (11.111)
空间介入日常生活:1914-1936之间《申报》广告地图初探
潘晟 景晨雪 (12.99)
媒介分析
“倒贴钱” 的实习如何可能?——新闻媒体实习生劳动过程中的同意制造与“理想游戏”
牛静 赵一菲 (4.58)
“掠夺性期刊”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形成与省思
刘忠博 郭雨丽 刘慧 (10.95)
空间转译:作为“媒介”的惠爱医院 (1898-1935)
李耘耕 (12.78)
The End of 2020
新年快乐!
编辑 | 高源昊